9月27日,福建漳州供電公司變電二次運檢二班完成了220千伏天福2號主變壓器保護裝置改造自主施工項目。“自主實施主變壓器保護裝置改造能提升班組成員的技能水平,改造后還能減少生產成本,促進提質增效。”該公司變電檢修中心主任沈開輝說。
今年,省電力有限公司持續鞏固提質增效成果,在穩經營、提質效、固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求實效,深入實施優化策略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在辦電接電提速、強化供電保障、加快數智轉型和精益企業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
優服務保供電
拓市場增效益
國網福建電力強化卓越服務體系建設,推行重大業擴項目、集團客戶業務“跨省通辦”,推進辦電接電提速、服務水平提升。
5月,福州長樂區供電公司了解到福建景豐科技有限公司因發展需要計劃新建一座110千伏變電站。長樂區供電公司靠前服務,由主要負責人牽頭,統籌協調配套電網項目進展,組織員工跟進變電站建設進度,提供技術指導,還優化竣工驗收方案,提高驗收效率。9月26日,該企業自建的110千伏變電站順利投產,較原計劃提前了1個月。
聚焦服務“雙碳”目標,國網福建電力按照“一市一行業、一縣一特色”原則,在建陽建盞、德化陶瓷、南平竹制品等特色產品生產中推廣電氣化設備,協助相關企業實施生產線電氣化改造升級。該公司還為高耗能工業企業等重點客戶提供能效診斷服務,助力客戶降本增效。
國網福建電力還大力推進帶電作業、建設自愈型配電網,全面推廣應用“級差保護+全自動饋線自動化”的故障處理模式,構建帶電作業市公司一體化發展體系,加快10千伏配電作業方式轉型升級,推廣0.4千伏低壓帶電作業項目,提高故障處置效率和配網供電可靠性。截至8月底,該公司已有10654條配網線路具備全自動饋線自動化功能。
8月7日,永安市供電公司10千伏陶吉線開關故障跳閘,全自動饋線自動化系統自動研判、隔離故障點,并對非故障段線路轉供電,快速恢復了非故障區域的45臺配電變壓器供電。
“具備全自動饋線自動化功能的線路發生故障時,無須人工參與,調度系統就能自動采集到故障信息,精準研判故障點并隔離轉供電,實現配電網故障秒級自愈。”永安市供電公司調控中心員工鄭華平介紹。
加強數智技術應用
提升生產運營質效
加強數智技術應用、提升智能運檢水平是國網福建電力強化提質增效的另一個抓手。該公司加快打造“數字閩電”,推進數智技術與電網業務深度融合,提升生產運營質效。
8月10日9時,龍巖供電公司一名臺區經理收到該公司配網架空線路故障預警與定位裝置平臺發來的線路故障跳閘信息,快速趕到現場排查確認故障,并組織搶修工作。相比以往投入大量人力排查整條線路故障,應用配網架空線路故障預警與定位裝置查找故障點用時縮短了64%。
國網福建電力立足電網發展實際,強化線路設備智能運檢,加快智能識別、電力北斗等技術推廣應用。該公司大力推進變電站操作替代現場倒閘操作、遠程智能巡檢替代現場人工巡檢“兩個替代”和輸電線路“集中監控+立體巡檢”,常態化開展無人機線路巡檢和紅外測溫,推進無人機規模化應用向低電壓等級延伸,促進運檢工作智能化轉型。
9月7日,在220千伏上莊變電站,莆田供電公司員工通過機巡作業管控平臺遠程下發指令后,一架無人機從上莊變電站的機巢起飛,按照系統規劃好的航線巡檢變電站周邊3千米以內的輸電、變電、配電設備,并實時回傳巡檢畫面。巡檢結束后,無人機自動返回機巢。無人機機巢可為無人機提供環境監測、數據回傳、電池管理等全過程一站式服務。供電員工只需遠程后臺遙控無人機即可完成巡檢。
1~8月,國網福建電力完成49座110千伏變電站一鍵順控改造和145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智能巡檢改造。目前,全省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一鍵順控和智能巡檢覆蓋率分別達到100%、59.83%;輸電、配電線路適航區無人機自主巡檢率達70.45%、13.9%,較上年末分別提升13.55個百分點、8.5個百分點。
推進管理變革
優化經營模式
3月,福鼎市供電公司8個供電所試點實施承包責任制,由供電所承接存量及增量業務,通過“工資總額與供電所整體業績掛鉤”“‘效益包’專項激勵”及“承包人任期激勵”,將每名員工的收入與工作業績緊密掛鉤,增強員工創效意識。激勵機制實施以來,該公司各專業創效益、員工比貢獻的勁頭日趨高漲,企業經營實現質和量的雙提升。
國網福建電力于2022年提出構建以資產為核心的經營模式, 引導各單位轉變經營理念,因地制宜建立內部模擬市場評價體系及運行模式,下好穩健經營“先手棋”。
今年以來,國網福建電力持續發揮內部模擬市場支撐作用,圍繞“突出經營目標導向,加強先導性指標管控,精準反映價值貢獻”進一步優化市場評價體系,在供電所、班組、臺區有序推廣模擬合伙人制、承包責任制,并優化薪酬分配機制,促進一線員工提高核心業務自主實施能力。
在內部模擬市場評價體系的激勵作用下,國網福建電力各單位不僅重視工作效率,更注重效益創造,持續夯實穩健經營基礎,資產規模進一步增加。該公司干部員工也逐步從“任務完成型”向“價值創造型”轉變,在各項工作中主動拓增量、創效益。